<
    另外一边,苏曳面对这十个新军精锐。

    每一个人,也都视死如归。

    这几天,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练习这连珠枪,每个人都打了三四百发子弹了。

    这新枪太好了,不但射速快,而且还比之前的恩菲尔德1853好瞄准得多了。

    因为苏曳的图纸先进,所以这群精锐已经能够达到每分钟19发子弹左右的射速了。

    “有没有信心?”苏曳问道。

    “有!”

    “有没有把握?”苏曳问道。

    “有!”

    十个新军精锐,平静而又火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次日!

    上万人的军队,保护着两宫太后,还有几百个大臣,浩浩荡荡南下,离开皇宫,前往南苑校场。

    见证这一场突如其来,但是苏曳却预谋已久的决杀。

    几个时辰后!

    两宫太后,几百个大臣,十几个蒙古王公,几百个八旗将领,全部进入校场位置上坐下来。

    大约六年前,苏曳新军的第一次亮相,也是在这南苑校场。

    当时苏曳新军的阅兵式,惊艳了全场。

    而这一次,则是要凶险得多了。

    因为是实弹演习,所以战场距离看台很远,超过了所有枪支的射程。

    而且超过万人的军队,把两宫太后和几百个大臣保护得密不透风。

    超过几十个人,拿着望远镜,看着六七百米外的战场。

    此时,两支军队已经全部入场。

    双方间隔四百米。

    苏曳新军这边,只有一道齐胸的矮墙。

    一百名八旗兵那边,同样是一道矮墙。

    全场肃穆,凝重!

    为了淡化冲突,把这一场决杀,命名为演兵礼。

    郑亲王端华,再一次作为演兵大臣。

    所有人看得清楚,苏曳新军这边十个人,表情严肃,但是平淡。

    而一百名八旗精锐那边,却目光如火,充满了愤怒和杀意。

    “上马!”随着一声令下。

    五十名精锐骑兵,翻身上马。

    这一百个八旗精锐,全部身穿铠甲,看上去威风凛凛。

    一百人,全部列阵完毕,只要一声令下,就可以冲杀而出。

    演兵大臣端华来到两宫太后面前,道:“太后娘娘,两军已经准备完毕,是否开始演兵?”

    所有人睁大眼睛,竖起耳朵。

    实在无法想象,难道无数人的命运就由这么一场小小的实战演练决定吗?

    慈禧和慈安对视一眼,然后道:“开始吧。”

    郑亲王端华大声高呼道:“演兵开始,点炮!”

    “轰!”一声炮响!

    顿时,决杀开始!

    一百名八旗精锐,气势如虹,疯狂地冲了出去。

    尤其是五十个骑兵,真的是人如枪,马如龙。

    这气势,这威风。

    简直让人梦回八旗入关之时。

    而苏曳新军这边的十个人,排列得整整齐齐,一动不动。

    五十名八旗骑兵,进入三百米内。

    苏曳新军十个人,整齐举起步枪,开始瞄准。

    “三,二,一!”

    “开火!”

    十人指挥官猛地下令。

    “砰,砰,砰,砰,砰……”

    十个新军不断瞄准,射击。

    瞄准,射击。

    速度无比之快,甚至超过了平时训练的极限。

    就这样,五十名八旗骑兵。

    不断坠落。

    他们也弯弓搭箭,不断反击。

    他们也举起马枪,努力反击。

    但是……

    根本没用。

    完全是一边倒的屠杀。

    这五十个八旗骑兵非常勇敢,哪怕同伴不断倒下,他们依旧拼命地冲锋,冲锋,冲锋。

    但是,人越来越少,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最后……

    只有三个人无比勇敢地冲到苏曳新军的面前。

    “杀,杀,杀……”

    这三个八旗骑兵,挥舞马刀,疯狂怒吼,朝着苏曳新军冲杀过去。

    “砰,砰,砰!”

    枪响之后,最后的三个惊骑,坠马。

    至此,五十个八旗精锐骑兵,死得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第237章:血腥镇压!京城血流成河!

    八旗精锐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。

    当时在八里桥的时候,蒙古马队就是这样,埋着头往前冲,凭着一股血气之勇。

    仿佛只要勇敢,只要拼命冲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军人。

    但其实,这连勇敢都算不上。

    埋着头往前冲,其实是另一种懈怠。

    其实,此时的苏曳非常愿意设身处地站在这群八旗兵的角度想。

    惇亲王奕誴说这两年,他们知耻后勇,刻苦训练过,已经改变了。

    苏曳刚刚听完后是不屑的,但是细细想来,或许很多八旗兵真的是这样想的。

    甚至,他们真的有过一段时间拼命流汗训练,甚至流血。

    甚至在训练中头破血流。

    但那更多只是无头苍蝇式的耻辱效应,三分钟热度。

    流过汗,流过血,然后心安理得地歇息下来了,觉得自己努力过了。

    就如同历史上的清廷,在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后,也仿佛知耻后勇,要改革,要发展洋务运动,也搞得轰轰烈烈,搞出了一个所谓的同治中兴。

    尤其在所谓的镇南关大捷之后,觉得自己打赢了法国人,觉得自己很强了,可以稍稍躺一躺了。

    然后接下来的甲午战争,彻底撕碎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裤。

    所谓的革新,不去碰根本性问题,有个屁用。

    所谓的努力,是要从内而外。

    不去彻打碎自己的过往,重塑灵魂,不完成从内核到肉体血淋淋的蜕变,有个屁用。

    不去打最硬的战,有个屁用。

    看看脚盆的崛起,日俄战争是何等之惨烈残酷?

    看着四下飞散的战马,还有满地的尸体。

    苏曳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,只觉得一阵阵悲哀。

    这个国家的落后和腐朽,这群八旗兵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    甚至整个国家,都有责任。